Chiropractic care is a natural and holistic approach that can help with plantar fasciitis by addressing the root causes of…
- 2023-05-18
Relieve your headache with no drugs taking!
- 2023-03-21
「屈膝」「屈關節」時為什麼會有「啪」一聲?
您試過在做某些動作時,會聽到某個關節無端端地「啪」了一聲?又或者在脊醫幫您做治療時,所治療的地方發出「啪」的聲音?很多人會以為是不是有什麽破了、自己的骨頭斷了?不是的,大家大可放心。那些聲音是由空氣造成,是因為關節間的空氣被擠壓了出來,才會有「啪」的聲響。 關節,即是兩塊骨頭連接起來的地方。爲了讓關節能順利活動,大部分的關節都被「滑膜」包圍著。被「滑膜」包圍的空間稱爲「滑膜腔」,裏面充滿「滑膜液」。情況就像單車鏈需要上油一樣,關節就是靠著「滑膜液」來減低關節活動間產生的摩擦。因此,人體能使用八、九十年之久。「滑膜液」除了提供潤滑效果,也通過擴散作用爲關節内、骨頭末端的接合軟骨提供養分並帶走廢棄物,當中包括了氧氣于二氧化碳的交換。二氧化碳就是溶解于「滑膜液」中,然後被帶到肺部呼出去。 「啪」聲,就是當關節内的壓力下降、二氧化碳迅速地由關節液釋放出來時所發出的聲音,而導致壓力下降的原因不外乎滑膜的形狀被改變。無論是通過個人的動作抑或脊醫的治療,這跟開罐裝汽水是同樣的道理,開罐時汽水内的二氧化碳因爲壓力下降而擠壓出來而發出聲音。 那麽,明白了“啪”聲的由來,您再也不必怕了。這只是身體的正常生理現象之一。但是若您覺得有必要自己去“啪”某個關節以舒緩酸脹等不適感,很多時候即表示身上的某處有了錯位(關節活動不正確),如需矯正錯位,使關節回復正常活動,可儘早向咨詢脊醫及其幫助。
- 2023-01-20
行路姿勢 ‘怪怪地’ 及早改善減痛症
不斷都有唔少人嚟中心搵我,話朋友覺得佢行路姿勢『怪怪地』,所以想檢查確認一下邊度出現問題。在站立時,最常見的形態問題,包括後跟傾斜、膝關節X形、內足弓偏低,甚至消失、『假肚腩』(盤骨前傾)等;在行走時,最常見的問題是,內/外八字腳步態、高低肩、拖步、足尖走路等。 後足外翻 以上的問題,涉及的不只一兩副關節,或一兩組肌肉,而是整個足部或下肢結構出現偏差而導致的連鎖反應。即是說,如果將人體比喻成一輛車,我的工作就是要搵出邊粒螺絲或邊組零件出現問題,從根源上解決問題。 改善姿勢,一定要由改善身體偏差形態開始。有不少人有痛症,例如腰痛、膝頭痛、腳底痛等,試過找不同專科做治療,但過了一天或數天又再痛番,不斷循環,斷唔到尾。呢啲情況,大多是由於沒有找到痛症的源頭,即是『行路姿勢差』、『結構異常』的主因,例如是長短腳、雙腳形態不對稱等等。 就算是用了訂造鞋墊,但患者同時肌力不足、關節錯位、骨骼結構及核心肌群不平衡,都不能真正有效改善到站姿及步姿。因此本中心現引進脊骨神經科醫生及姿勢矯正教練,安排有需要的訂造鞋墊的患者,轉介予他們進行一站式全面的肌力及姿勢評估,針對性治療,及肌肉強化及伸展動作。最重要的,是患者本人都要有心持之以恆地靠『被動式』的訂造鞋墊及『主動式』的適當運動,從根本上改善自身結構及姿勢。 其中一位透過上述方式去解決腰背及腳跟痛的患者,經過2個月左右,腹肌及臀部肌肉力量有改善,而盤骨前傾的角度亦已減少,而痛症因此而紓緩了。對我而言,這是一個具鼓勵性的結果,因為我的目標不是只解決問題,而是希望透過雙管齊下的方式去避免將來再發生相同的問題,甚至希望行路跑步都比以前的自己更好。 如果你的痛症已經陪了你好耐,如果有人批評你『行得唔好』,可以考慮搵我,我會俾一個客觀的答案你,幫你解決。 矯形師 羅曉暉
- 2023-01-18
骨質疏鬆症能看脊醫嗎?
許多患骨質疏鬆症的病人同時患有頸痛腰痛等痛症,其實脊骨神經科醫生都可幫助解決這類問題的,但往往由於自身患有骨質疏鬆症,認爲不適合接受脊醫的手法治療。但事實上,骨質疏鬆跟脊醫的治療並沒有關係。 骨質疏鬆症患者的骨骼會流失鈣質,這代表著他們的脊椎隨著鈣質流失,體重會被壓縮,脊椎與脊椎之間的活動會因此而產生變化:有些患者會有較嚴重的壓縮性骨折,導致脊椎關節之間的活動變化突然,甚至壓迫神經線。以上這些都是錯位的症狀,而錯位正正就是脊醫治療的範圍。 . 脊醫的手法治療主要使用雙手將錯位鬆開再進行矯正,但隨著每個病人的身體狀況、病歷、以及錯位的程度,治療手法的方向與力度亦會作出適當的調整。對於有特別需要的病人或特定群組 (如:長者),脊醫會以儀器輔助,以施予更適切的漸進治療。 脊骨神經科醫生 林醫生 撰寫
- 2022-10-12
疫情下跑步季節注意事項
立秋之後,不知不覺步進行山跑步季節。雖然在這2年多的疫情之下,戶外運動的市民少了,但隨著今年底陸續可能舉辦不同規模的長跑及行山比賽,相信唔少跑手及山友都磨拳擦掌,蠢蠢欲動。其中有不少人因疫情少了運動,體能及心肺功能都退步了不少。打算未來增加戶外運動,甚至比賽,有什麼應該要注意呢? 檢視裝備:最基本的是查看一下自己的行山/跑步鞋,尤其是新的。點解?原因是鞋底膠會不斷氧化變質,有不少新鞋買了回來如沒有穿著,鞋中底膠會續漸變硬變脆,隔得太久後再『開鞋』穿著後,可能會有『甩底』、『斷開』的情況出現。鞋墊都一樣。這情況用肉眼有時是看不出來的,可以穿著後先試行試跑一段短路程,約半小時左右,感覺及觀察有否異樣,才慢慢增加穿著距離會較穩妥。 運動前熱身:要提昇肌肉筋腱的彈性、給相關肌肉組織作出運動前的準備訊號,建議進行動態伸展,例如邊行邊踢腿、跨步走等;而運動後則可作靜態伸展,例如前後腿弓步推牆、利用拉筋板伸展足後跟腱等,再配合用按摩捧、筋膜鎗等進一步鬆弛繃緊肌肉,更為有效。 由於隔了一段時間再進行有氧運動,身體確實需要時間適應。跑步/行山的距離慢慢增加,有時可以在中間加入一些短休時間,讓身體恢復。在適應期中可加插一些恢復/交叉訓練,例如游泳或單車等,讓身體不同的肌肉群都可以應用到,加速體能及心肺調整。 如果做了以上三項(CHECK鞋、熱身、慢慢適應),跑步/行山時都有痛楚或不適的感覺,建議找矯形師了解是否自身下肢形態結構等出了問題,影響了姿勢,再作合適建議改善,例如訂造矯形鞋墊、選購合適自己腳形的鞋款、尋找姿態矯正教練作進一步的調整訓練等。
- 2022-05-03
身體健康檢查,DIY還是付費的較好?
各種檢驗方法均有各可取之處及其短處,百份百準確的檢驗儀器及方法相信不大存在,「假陽性」和「假陰性」大家於疫情下亦已略有所聞,當中可能涉及多方面因素,例如儀器本身保養和校準情況、配合儀器的用具、檢驗步驟及檢測安排等;資深專業人員如能察覺問題所在,就可適當處理檢測結果。 於居家自我量度體重、血壓和血糖等現時已相當普及,以下是增加量度準確度的小建議: – 每次量度都以同一部檢查儀器的結果作自我比較 – 每次盡量於差不多一天同樣的時間量度 *糖尿病者量度血糖的頻密度,必須依照主診醫生建議 – 量度體重: 餐前或餐後 2 小時 – 量度血壓: 安靜坐下至少 15 分鐘後 – 量度空腹血糖: 空腹約…
- 2022-04-04
蹠骨痛 (大約腳前掌位置)
蹠骨痛是十分常見的足前掌痛症,患者因腳底前部發痛而難以走路,影響日常生活。蹠骨是位於足前掌的5塊骨頭,毎塊骨頭可分頭、體、底三部份,蹠骨頭部連接着趾骨,底部連接着楔骨和骰骨。而蹠骨頭部正位於腳趾與腳掌之間的突起處。在走路時全身的重量會分佈在蹠骨頭及腳跟,故蹠骨頭同様是疼痛經常發生的地方。 蹠骨 蹠骨痛形成的原因有很多,包括足部的過度使用、穿着不合適的鞋子、足前掌變形等都有機會形成蹠骨痛。足前掌在一般走路時需要屈曲並向下壓,將身體推向前,這令蹠骨頭會承受整個身體的重量。而在跑歩或進行其他高強度運動時,身體的重量加上運動時受到來自地面的衝擊力更令蹠骨頭的負擔更大。因此,長時間走路或做運動的人士就很容易因過度勞損蹠骨而引起蹠骨痛。 而穿着不合適的鞋子如高跟鞋亦會形成此一痛症,一般高跟鞋的鞋頭較尖,鞋頭令蹠骨向内迫而受壓,再加上高跟鞋會令穿着者身體向前傾,壓力集中在足前掌上,自然容易引起痛楚。另外,患有姆趾外翻或腳趾頭變形的人因足部變形令足底壓力分佈不平均亦有機會因而患上蹠骨痛。蹠骨痛主要症狀是足前掌在運動甚至普通走路時發痛,部份患者在足前掌突起處會有因壓力而形成的腳繭。 腳繭 蹠骨痛的治療方法包括用熱敷減輕痛楚,消減足底軟組織和骨膜的發炎。另外患者應該使用配有蹠骨墊並具有承托力的鞋墊,蹠骨墊能托起蹠骨頭部,減輕前掌着地時蹠骨頭部所受的壓力,減輕痛楚。而具承托力的鞋墊亦可支撐起足弓,分擔前掌和後跟所受的壓力。另外,患者亦應選擇鞋頭較大的鞋子,減少鞋頭對蹠骨的擠壓,另外,患者亦應避免穿着高跟鞋,選擇一些鞋跟高半吋至一吋並擁有柔軟的鞋尖的鞋子,減輕前掌壓力,並促進足趾在走路時容易屈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