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試過在做某些動作時,會聽到某個關節無端端地「啪」了一聲?又或者在脊醫幫您做治療時,所治療的地方發出「啪」的聲音?很多人會以為是不是有什麽破了、自己的骨頭斷了?不是的,大家大可放心。那些聲音是由空氣造成,是因為關節間的空氣被擠壓了出來,才會有「啪」的聲響。 關節,即是兩塊骨頭連接起來的地方。爲了讓關節能順利活動,大部分的關節都被「滑膜」包圍著。被「滑膜」包圍的空間稱爲「滑膜腔」,裏面充滿「滑膜液」。情況就像單車鏈需要上油一樣,關節就是靠著「滑膜液」來減低關節活動間產生的摩擦。因此,人體能使用八、九十年之久。「滑膜液」除了提供潤滑效果,也通過擴散作用爲關節内、骨頭末端的接合軟骨提供養分並帶走廢棄物,當中包括了氧氣于二氧化碳的交換。二氧化碳就是溶解于「滑膜液」中,然後被帶到肺部呼出去。 「啪」聲,就是當關節内的壓力下降、二氧化碳迅速地由關節液釋放出來時所發出的聲音,而導致壓力下降的原因不外乎滑膜的形狀被改變。無論是通過個人的動作抑或脊醫的治療,這跟開罐裝汽水是同樣的道理,開罐時汽水内的二氧化碳因爲壓力下降而擠壓出來而發出聲音。 那麽,明白了“啪”聲的由來,您再也不必怕了。這只是身體的正常生理現象之一。但是若您覺得有必要自己去“啪”某個關節以舒緩酸脹等不適感,很多時候即表示身上的某處有了錯位(關節活動不正確),如需矯正錯位,使關節回復正常活動,可儘早向咨詢脊醫及其幫助。
- 2023-01-20
行路姿勢 ‘怪怪地’ 及早改善減痛症
不斷都有唔少人嚟中心搵我,話朋友覺得佢行路姿勢『怪怪地』,所以想檢查確認一下邊度出現問題。在站立時,最常見的形態問題,包括後跟傾斜、膝關節X形、內足弓偏低,甚至消失、『假肚腩』(盤骨前傾)等;在行走時,最常見的問題是,內/外八字腳步態、高低肩、拖步、足尖走路等。 後足外翻 以上的問題,涉及的不只一兩副關節,或一兩組肌肉,而是整個足部或下肢結構出現偏差而導致的連鎖反應。即是說,如果將人體比喻成一輛車,我的工作就是要搵出邊粒螺絲或邊組零件出現問題,從根源上解決問題。 改善姿勢,一定要由改善身體偏差形態開始。有不少人有痛症,例如腰痛、膝頭痛、腳底痛等,試過找不同專科做治療,但過了一天或數天又再痛番,不斷循環,斷唔到尾。呢啲情況,大多是由於沒有找到痛症的源頭,即是『行路姿勢差』、『結構異常』的主因,例如是長短腳、雙腳形態不對稱等等。 就算是用了訂造鞋墊,但患者同時肌力不足、關節錯位、骨骼結構及核心肌群不平衡,都不能真正有效改善到站姿及步姿。因此本中心現引進脊骨神經科醫生及姿勢矯正教練,安排有需要的訂造鞋墊的患者,轉介予他們進行一站式全面的肌力及姿勢評估,針對性治療,及肌肉強化及伸展動作。最重要的,是患者本人都要有心持之以恆地靠『被動式』的訂造鞋墊及『主動式』的適當運動,從根本上改善自身結構及姿勢。 其中一位透過上述方式去解決腰背及腳跟痛的患者,經過2個月左右,腹肌及臀部肌肉力量有改善,而盤骨前傾的角度亦已減少,而痛症因此而紓緩了。對我而言,這是一個具鼓勵性的結果,因為我的目標不是只解決問題,而是希望透過雙管齊下的方式去避免將來再發生相同的問題,甚至希望行路跑步都比以前的自己更好。 如果你的痛症已經陪了你好耐,如果有人批評你『行得唔好』,可以考慮搵我,我會俾一個客觀的答案你,幫你解決。 矯形師 羅曉暉
- 2023-01-18
骨質疏鬆症能看脊醫嗎?
許多患骨質疏鬆症的病人同時患有頸痛腰痛等痛症,其實脊骨神經科醫生都可幫助解決這類問題的,但往往由於自身患有骨質疏鬆症,認爲不適合接受脊醫的手法治療。但事實上,骨質疏鬆跟脊醫的治療並沒有關係。 骨質疏鬆症患者的骨骼會流失鈣質,這代表著他們的脊椎隨著鈣質流失,體重會被壓縮,脊椎與脊椎之間的活動會因此而產生變化:有些患者會有較嚴重的壓縮性骨折,導致脊椎關節之間的活動變化突然,甚至壓迫神經線。以上這些都是錯位的症狀,而錯位正正就是脊醫治療的範圍。 . 脊醫的手法治療主要使用雙手將錯位鬆開再進行矯正,但隨著每個病人的身體狀況、病歷、以及錯位的程度,治療手法的方向與力度亦會作出適當的調整。對於有特別需要的病人或特定群組 (如:長者),脊醫會以儀器輔助,以施予更適切的漸進治療。 脊骨神經科醫生 林醫生 撰寫
- 2022-01-13
點解兒童要定期檢查脊柱側彎?
根據衛生署統計數字顯示,全港約有2-3% 兒童出現不同程度的脊柱側彎問題。脊柱側彎是指脊骨向左或右彎曲至呈現 ‘C’ 或 ‘S’ 形態。由於大部份脊柱側彎的成因不明,而且通常在9-10歲左右出現,稱為「青少年原發性脊柱側彎」。其他較少見的成因包括先天性脊椎骨異常及肌肉或神經肌肉出現異常病變等等。 由於脊柱側彎於初期並沒有明顯的症狀,一般不會感覺痛楚,所以往往家長不易觀察到兒童脊柱側彎問題。而脊柱側彎惡化到某一程度,出現以下現象,家長始才留意到: 肩膀兩側高低不一 背部肩胛骨左右有不對稱的突出 腰部左右不對稱 盤骨傾斜,或左/右側偏移 家長如果忽視兒童脊柱側彎現象,任其惡化,有機會加劇腰背兩側肌力的不平衡,容易導致腰背痛、關節移位,令坐姿及走路姿勢不當。當脊炷側彎角度變嚴重時,影響外觀外,甚至影響心肺功能。 傳統上要知悉兒童脊柱側彎角度,需要照X光。其缺點是因含輻射量,每年可以再度量跟進角度的次數極為有限,容易錯過處理的黃金期,耽誤了適當治療。 有見及此,本中心引入香港理工大學研發之「手提式超聲波脊骨檢查儀」,直接掃瞄受測脊背部,其超聲波影像會即時顯示電腦屏幕上。 這種檢查方式的好處是,因沒有涉及輻射等因素。兒童脊柱側彎的角度變化跟進檢查可以說是沒有上限限制。而檢查過程安全快捷,能即時追踪脊柱側彎的角度,作出及時的治療處理。 兒童脊柱側彎影響深遠,甚至影響一生的。建議家長如懷疑其子女有側彎的問題,及早找專業人士作適當檢查跟進。
- 2021-10-18
有關鞋墊的10種錯誤概念(II)
6. 鞋墊著到對腳唔痛就唔再穿著 功能性鞋墊的穿著目的,是要改善你行走的姿勢,痛症才會改善。有一日行路無再無痛,很多人以為好番,但係事實上腳形仍有偏差,即是扁平足等問題仍然存在。停用鞋墊,行一陣姿勢又差番,咁樣痛症會容易返發的。最好的在穿著鞋墊時,如果痛症減少,就要開始做一些下肢肌力強化運動,以慢慢減少足部對鞋墊的依賴性。 7.先買鞋才配鞋墊,還是先配鞋墊才買鞋? 鞋墊是按穿著者的需要目的而選擇,即是在購買現成或訂造鞋墊的過程中,要考慮的首要應該是『點樣的鞋墊設計才合適我?』。選擇了鞋墊後,才去找一對可以放得放的鞋,才是合理的次序。 8. 我朋友著某牌子的鞋墊著得舒服,我跟佢買 一句講晒:佢著得舒服唔代表你都著得舒服。同一道理,某牌子比賽跑鞋,只因世界級跑手又著,身邊的跑友又著,一窩蜂地去買,有不少之後對腳著到腳痛嚟搵我問點解。每人腳型不同,肌力不同,步姿亦不同,同一款鞋或鞋墊肯定不可能符合每個人的情況。最簡單的,可以試穿,有不良反應就要停用,或找專業人士檢查一下。 9. 市面上有提供用加熱定型方式幫我造左對訂造鞋墊,話係矯到腳形 加熱定型的意思,即是指鞋墊本來有一個基本形狀,或是像一張紙咁扁平狀的,經過熱風鎗或焗爐加熱後,可有限度地改變形態,根據腳部而定形。感覺上好像是按腳形訂製,及可即時俾到個客,但從足科矯形的角度看,提供力學矯正的效果比較差,及鞋墊壽命會較短。如果希望獲得一對真正矯形的鞋墊,直至現在的技術,都是需要套取腳模,交到工場製作,完成後送回中心配試。經過上述過程造出來的鞋墊一般都是承托力及其壽命為最理想的。 10. 腳痛著鞋墊後就會唔再痛 這個是有不少人對鞋墊的『合理的期望』的落差問題。腳痛穿著合適設計的鞋墊是有助減少痛楚,但要清楚痛楚的原因可以包括組織累積性勞損而發炎、肌力不足而導致姿勢不當受傷、足部某區域長期受壓等。只靠鞋墊是有用,但不足夠,需要配合其他,例如物理治療、運動鍛鍊、穿著合適的鞋類等等去一併幾管齊下去改善。 重温:有關鞋墊的10種錯誤概念(I)
- 2021-10-18
有關鞋墊的10種錯誤概念(I)
鞋墊愈軟愈舒服 軟身的鞋墊,踩下去的第一感覺,99%的人都會覺得好正。正常腳型或有些許扁平足的人,不論本身有無痛症,穿著後起初數天會感覺舒適,但有部份人卻會之後愈著愈痛。原因是軟身的鞋墊提供了一個不穩定的接觸面給穿著者,容易令足部結構,以致步姿左右擺動。如足部有受傷組織,例如足底筋膜炎等,當走路時加大足底關節活動,會令傷患加劇,增加痛症。事實上,來我中心的客戶不少痛症都是穿著過軟身的鞋墊而造成。 要買大一號的鞋去放鞋墊 如果買大些鞋去放鞋墊,有兩個問題:第一,買大一號的鞋,會令鞋前掌翹步位易與腳不合,即腳址要更用力才可以屈起鞋前掌走路,這樣腳趾及前掌底部會容易產生痛症或變形問題;第二,就算大一號鞋內空間大左,但鞋內深度淺左,即鞋後跟有機會包裹不到腳後踭,即容易會有“甩踭”情況出現。 鞋墊愈貴,功能愈好 有時聽到個客埋怨:『我對鞋墊花左成千元買返嚟,唔知點解都會著到腳痛?』 這是一個不合邏輯的思考錯誤:鞋墊愈貴,就會著得愈舒服?貴價鞋墊,可能因為是外國名牌,用料靚,來貨價高;亦可能因為是包裝宣傳華麗,低成本的產品包裝到高價出售;但鞋墊不是手袋,某程度上是一種功能性產品。功能性是指製作物料、形狀都對穿著者有直接的關係。事實上,我見到坊間有不少價錢大眾化的鞋墊,性價比都很不錯,並非愈貴愈好的。 哥哥/姐姐對腳大左,留返對鞋墊俾弟弟/妹妹著 這個概念,跟(大嘅著完的鞋留俾細嘅穿著)差不多。要知道,每個人的腳型肥瘦都唔同。哥哥當時啱著的,到弟弟穿的時候,可能因為腳形,例如扁平足的程度不同時,俾佢穿著可能會導致不適或壓力點出現的情況,而且,對鞋墊已經穿著一段時間後,已經有若干程度的損耗,不值得節省這些金錢在功能性的產品上。 鞋墊著到爛左才買對新的 很難一概而論鞋堆要穿著幾耐才需要更換。一般現成鞋墊穿著壽命為幾星期到一年左右,而訂造鞋墊會久一點,大概1-2年左右,不過會有很多因素影響:鞋墊的物料、穿著者的體重、穿著的目的、穿著的頻密度等等。有很多人覺得著到爛左才買對新的,但這個不是一個很好的指標。鞋墊一般是有某個功能價值的,例如是吸震、承托、增加接觸面以保護足部等等。如穿著到某個時刻,感覺到有關功能消失,痛症回來等等,可能是時候換鞋墊了。其實最好的做法是帶回鞋墊給相關的專業人士評估是否仍合用。 待續:有關鞋墊的10種錯誤概念(II)
- 2021-04-09
足底筋膜發炎? 4招就可KO佢
很多痛楚都可以忍受,而足底筋膜炎是其中一種不得不需要面對處理的痛楚,更是很多運動員的惡夢。原因是,對絕大多數人而言,每日都需要走路,腳跟一受力就感到痛楚,行左一陣覺得好啲,行耐左又痛番,真係幾難捉摸。 其實要解決,唔係想像中咁難,最關鍵是要『早』,即盡早處理。市面上處理足底筋膜炎的方法有很多,現歸納以下3點最實用的俾大家参考。 拉筋伸展 – 每日早晚要做,運動前後更要做! 古語有云,筋長一寸,命長十年。肌肉筋腱過緊是很多傷患的主因之一。受左傷,更要多做伸展。但切記,不要勉強自己,伸展到感覺有拉扯的感覺即可,如有痛楚就要停。 按摩肌肉 大部份的足底筋膜炎患者都有小腿肌肉偏緊或過緊的情況。按摩小腰腓腸肌是有效的方法之一。按摩的方式可用按摩捧 (Foam Roller)、按摩球 (例如Acute Ball Mini)或震動按摩鎗。要注意的是,按摩鎗只建議打在肌肉位置,慢慢橫向的打,不能打在筋鍵及筋膜位,因為此等組織受沖擊時容易導致更大的傷害。 沖擊波治療 衝擊波是屬於一種高能量的超聲波治療,它能刺激身體細胞自我修復功能,幫助加速血液循環和新血管的生長。有研究顯示,衝擊波對足底筋膜炎的治療成效能達至34%-88%不等,且沒有長遠副作用。一般而言,進行五至六次的衝擊波治療後會開始有效果。同時亦有文獻指出,如果一星期進行三次衝擊波治療,會對治療患處有更理想的效果。 足弓承托鞋墊 在此想強調,應選擇有足弓承托力的功能性鞋墊,並非矽膠或軟物料的鞋墊。原因是足底筋膜炎發生的原因多是由於足弓偏低,或足底筋膜過緊,導致不斷承受過量拉扯而受傷。要令足底筋膜可以在走路時放鬆到,就要靠鞋墊的後跟柸及足弓去穩定整個腳部結構。而鞋墊的選擇,訂造鞋墊比現成的更好的一點是,訂造鞋墊能夠一步到位,每一隻腳都俾到理想的矯正角度。 當然,有更多處理的方式可以有助改善足底筋膜炎,以上4點我覺得最有效。點解?因為我都曾患過足底筋膜炎喔……歡迎大家在此留言分享你們自身的方式,我深信民間智慧博大精深,讓更多人受惠。 足脊矯形師Thomas…
- 2021-01-27
跑鞋中底會壓縮變形?
我成日都同啲客講,一對功能上點樣完美的鞋墊,都要有一對良好設計同物料的鞋配合,才100%發揮到對你的效果。 美國一位足病治療師Dr. Kirby,他亦發表了一篇文章說明此事實。從70年代起,尤其是跑鞋界,鞋中底選材由EVA (Ethylene Vinyl Acetate),TPU (Thermoplastic Polyurethane),發展到近期NIKE採用在Vaporfly/Alphafly的Pebax (Polyether Block Amide),都有不同速度的壓縮變形 (Compression Set)問題存在。 工廠製作中底時,不論選擇以上任種一種物料,都會有空氣注入發泡的結構層內,氣囊平均直徑約0.1MM左右。當鞋中底正被穿著受壓時,壓縮變形 (Compression Set)便開始出現。這是一個單向的非還原過程,下圖可以看到有關物料在顯微鏡下受壓,氣囊呈橢圓形,整體厚度減少。出現此現象的後果是,鞋底物料的回彈功能及吸震能力減弱;從後看,鞋的內外側厚度不能維持水平(如扁平足人仕,一般鞋的內側位會被壓扁一些)。 最近5年,大品牌廠商的跑鞋鞋底,選擇的方向大多都是加強吸震力、回彈力及減少重量。犧牲的便會是其產品的耐用度。在物理學的作用與反作用力原則下,壓縮變形的速度只會加快。 要減慢壓縮變形的速度,可以考慮多買1-2對跑鞋,每對跑鞋隔2天或以上才穿,讓鞋中底物料有時間回復若干程度的結構;而鞋墊可以多配一對,可以替換性穿著,減慢物料耗損的速度。 最重要的,應定期帶鞋墊,連同較多穿著的鞋給矯形師作定期檢查,有需要會因應鞋底的磨蝕位再進行適當調整。家中有鞋底明顯磨蝕的,就唔好再穿著啦~
- 2020-10-15
著鞋著到鞋底蝕埋一邊,唔正常?
鞋底磨蝕幾乎每個人都會經歷過的。磨蝕速度取決於鞋底物料、活動劇烈度、穿著時間之外,腳部形態偏差,例如扁平足、高弓足等都有直接關係。 鞋底不同區域的磨蝕原因可以看以下的圖片參考,但不表示你鞋底磨蝕必然是只由於以下列舉一項或以上的因素,因為腳形、步姿外,還會因應痛症、長短腳及慣性重心等影響腳部著地的互相影響。 鞋底蝕到什麼程度便需要更換?一般來說,鞋後跟一側磨蝕1CM左右,或鞋底橡膠耐磨層已磨穿透至中底層,便應需要更換新鞋。有些家長會將『哥哥唔啱著的鞋俾細佬穿』,如該鞋底已磨蝕到以上剛才所說的情況,便不應該這樣做了,因為可能會令穿著者步姿不穩,容易跌倒受傷。 如果你發現自己的鞋,就算穿著不同牌子時,都有不正常的磨蝕,或損耗得很快,那要多加注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