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常見足部問題 糖尿病患者除左需要注意日常飲食,控制血糖指數之外,足部護理更是一個不可缺少的日常動作,有助減少因糖尿病而導致足部問題的機會。若不妥善控制血糖更有機會引致「糖尿腳」,嚴重時可令傷口潰瘍,需要截肢保命。但其實只要恆常檢查雙腳和及早處理傷口,便能大大減少截肢機會。 糖尿病患者常見足部問題 當血糖指數長期處於高企和缺乏控制的情況下,身體血液循環便會受到影響、神經線受到破壞 (神經麻木)、雙腳感變差覺,更有機會影響下肢肌肉正常運作。患者有時更會因此而未能察覺雙腳受傷,增加傷口受細菌感染的風險。不少糖尿病患者的雙腳更會因走路時壓力分佈不平均而導致腳底厚皮增生或生雞眼。若沒有妥善處理這些厚皮及雞眼,便有機會導致皮膚因高壓而受損,變成傷口。 亂批厚皮「手尾長」 不少人遇上厚皮或雞眼問題時都會選擇自行「操刀」,使用刮刀批走厚皮或以雞眼藥水治療雞眼。以上方法不單有機會令皮膚受損,受細菌感染,還會令問題變得更複雜難纏,最後令你痛上加痛。所以雞眼厚皮切勿胡亂「自療」,應向足病診療師求助。 足部護理從何入手? 其實日常足部護理並不困難,更不需要特別的醫療設備。當為雙腳進行檢查時,應先清潔雙手,大家只需每日檢查雙腳腳面及腳底皮膚,留意是否有雞眼或厚皮增生,雙腳皮膚若太乾燥,可用潤膚膏保持皮膚健康。另外,腳趾之間需要保持乾爽,以免受真菌感染,引致灰甲及「香港腳」等問題。如發現腳上有小傷口,可用酒精消毒片進行簡單消毒然後貼上膠布。但如果傷口發紅發熱發腫,便需要盡快尋求醫生幫助。
- 2018-11-15
脊柱側彎 (SCOLIOSIS)
脊柱側彎 (Scoliosis) 是主要發生在青少年期的脊柱變型問題,患者的脊柱因肌力不平衡、骨骼生長異常或不知明原因而變型。脊柱側彎不但影響外觀,嚴重的脊柱側彎更會導致腰背痛,甚致影響心肺功能。 脊柱側彎可分為先天性脊柱側彎、神經肌肉型脊柱側彎和原發性脊柱側彎三種。先天性脊柱側彎是先天的脊柱變型,患者的椎骨在出生時未完全成型戓變型,令脊柱側向一旁。神經肌肉型脊柱側彎則由神經或肌肉疾病所做成,從而出現肌肉僵硬、肌力不平衡,做成脊柱側彎。原發性脊柱側彎則為三種中最常見的,真正的發病原因不明,但普偏相信遺傳、生活習慣如坐姿不良等會有較高機會導致患病。原發性脊柱側彎常見於青少年,尤其女生患上嚴重原發性脊柱側彎的比率遠高於男生,該種脊柱側彎患者在出生時不會有脊柱變型,在發育期間脊柱才逐漸變型。 脊柱側彎一般的癥狀是因脊柱側向一旁令肩部、盆骨傾斜,嚴重的可從背面觀察到脊柱彎曲,另外,如患者向前彎腰亦會觀察到一旁肋骨明顯隆起。另一方面由於脊柱側彎有機會引起盆骨傾斜,容易引起功能性的長短腳。 治療脊柱側彎視乎側彎的嚴重程度和患者的發育程度,若脊柱側彎的度數介乎於10-25度只需定期觀察以防側彎惡化即可,而超過25度而且正處於發育期的患者則需要配戴矯形腰背架(下圖),腰背架的作用是給予與側彎方向相反的力,防止側彎繼續惡化。 如側彎超過50度則需要透過手術來矯正。如患者同時間有長短腳問題亦應配合鞋墊,平衡雙腳長度,亦有助矯正側彎。另外不論是否患有脊柱側彎,亦應採取以下方法預防/避免脊柱側彎惡化: 1. 避免背部過度負重,學生應減少書包重量,並選用具護脊功能的書包。 2. 保持正確坐姿,腰背靠近椅背。 3. 多做伸展運動,如下圖: 兩腳與肩膀同寬,右手舉起,左手插腰, 向左側彎,維持10-15秒, 最後雙手姿勢換轉,向右側彎,毎邊各做10次。
- 2018-11-15
「對付」拇趾外翻的「法寶」之一
「對付」拇趾外翻的「法寶」之一 拇趾外翻在現今社會十分常見,尤其不少女士因為工作需要而穿着一些鞋頭較窄的高跟鞋, 更容易令變形情況發生。針對拇趾外翻的治療除了手術外,還包括使用一些矯形器具,而最常見的就是分趾軟膠。 一般市面上的分趾軟膠都是現成的,這種現成的分趾軟膠能有一定程度的防止持續腳趾變形,但是,根據矯形師對使用分趾軟膠患者的跟進,亦可得出這類分趾軟膠的缺點: 有大中細碼,但都不一定適合所有人的拇趾與二趾之間的距離,不適合的大小有機會引起不適 本身質地較軟、並不能阻止部分較嚴重的變形 耐用性不足,容易變軟變形 故此很多患者選擇不用這種矯形器。其實除了鞋墊可以訂造外, 分趾軟膠也能訂造,而且優點比使用現成的多: 根據患者拇趾與二趾之間距離製造,減少不適機會 使用物料質地較堅韌,更有效阻止變形 物料較耐用,不易變形
- 2018-11-15
O形腿!X形腿!無有怕?
有很多家長都很著緊子女成長是否健康,尤其是幼童初學懂走路後,下肢的變化在2至6歲會有很大差異。其中O形腿、X形腿現象更是我經常被問及的,藉此機會和各家長分享一下。 幼童在學懂走路後,,約18個月至3歲的階段,膝部關節會呈「O」形狀態。家長不必擔心,絶大部份的幼童在此階段屬正常現象。只有極少數是因為骨科問題,例如先天小腿內彎、拘摟病等而引致。另外,過早「強迫」幼童學習走路,例如胡亂使用學行車,因下肢的肌力及骨骼結構仍不足以支撐全身重量,有可能令小腿骨骼慢慢往內彎曲,形成後天性的O形腿。 由3至5歲,膝關節之間的距離開始減少,漸漸變成另一種形態,即「X形腿」。X形腿是指如雙足站立時緊貼,膝部份會前後重疊。重疊程度4歲會較為明顯,直至6歲左右會變得和正常成年人一樣,即雙足在站立緊貼時,膝蓋之間應有一隻手指的距離。不可忽視的是,如幼童因家族遺傳、過胖等因素而有扁平足、後足外翻等,X形腿不會隨年齡增長而減少,反而可能會更明顯,建議家長及早帶幼童給矯形師作檢查,盡早作出適當的護理。
- 2018-11-13
有關中風引起的行走困難知多少
有關中風引起的行走困難知多少 現代人生活作息的不定時,不良的飲食習慣以及缺少運動都導致了「中風」年輕化這一問題愈趨嚴重,不少三、四十歳的人都曽經「中風」。「中風」會引起很多不同的併發症,嚴重的更有機會因「中風」導致死亡。而眾多因「中風」引起的併發症中, 因「中風」做成的行走困難是比較常見的。而以下會介紹導致行走困難的原因及治療方法。 「中風」,較正式的名稱為腦血管病變/腦血管意外,是指因腦部缺血而造成的腦細胞死亡。「中風」亦分為兩種,一種是由血管阻塞所造成的缺血性腦中風;一種是由出血所造成的出血性腦中風。兩者皆有機會造成腦部創傷。如果腦部負責下肢活動的部份受傷則有機會導致行走困難。而一般中風患者很容易跌到,原因是下肢肌肉因為腦部創傷而失去控制能力,足踝關節因重力而跖屈,令下肢長度増加,而下肢肌肉又無力在走路時將足部提起,在走路時就容易被揢到。而長期跖屈更有機會形成關節僵硬,令患者被揢到的機會増加。 因中風而形成的行走困難有幾種方法治療,首先在物理治療師協助下進行下肢的訓練,恢復對下肢肌肉的控制,重新學習走路。而另一方面,接受上肢的訓練並學習使用拐杖等附助步行的工具,以令患者更容易走路。而為令患者不容易因跖屈而跌到,患者需配戴腳托。一般腳托質地較硬,用於保持患者足部與小腿之間成90゜。而為増加硬度用以防止足踝跖屈,因此腳托會需要一定厚度,這令一般需要配戴腳托的患者難以穿鞋。 其實,要穿戴腳托就必需要一雙適合的鞋配合。首先,鞋内的深度要足夠深,另外鞋中原有的鞋墊最好能夠被取出,以確保鞋内有足夠位置容納腳托和患者的足部。最後,鞋的鞋口最好能大幅度打開,方便患者穿着。
- 2018-11-13
如何找一對「合腳」的鞋子? (上篇)
相比起10多年前,現在買鞋子彷彿已變成一件頗為複雜的事。 事實上,根據外國網站的一項統計,一般人一生平均走超過115000英里,約等於繞著地球走四圈多一點。 但是,很遺憾,一般人大半生都沒穿合腳或是舒適的鞋子。相信沒有人比我更同意以上的說法了。 由於工作關係,每日都要接觸不同足部問題的人。其中大部份腳痛患者,究其原因都是與選擇不合腳的鞋子有關。尤其是運動員、長跑人任,穿著不合適的鞋,對足部造成的傷害就更大。究竟,應該以什麼原則去為自己找一對「合腳」的鞋子,令行走運動時更舒服? 現在鞋商在開發鞋款時,分類已愈來愈仔細。有專為行山、跑步、其他戶外活動‥‥‥等等,而行山類別裡,再分行平坦路的、行山澗的,長跑的就更仔細了,有練習或比賽用的,按腳形分類,最近更有標榜”赤足感覺”,真的讓人眼花撩亂。 選購鞋時,建議首先清楚買鞋的目的:是行山、日常行走或是跑步?我穿鞋就比較喜歡照著鞋子原本的設計用途使用,這樣鞋的功能才會發揮出來。 在選擇尺碼時,應預留約一隻手指的空間 (約1CM) ,因為足部會在行走/運動一段時間後會膨脹一點。而鞋前掌闊度,穿著時腳前掌內外側不應有壓迫的感覺。鞋給予足部的鬆緊度是很重要的,太鬆的鞋碼,雙腳會在裡面滑動,產生摩擦而導致繭、雞眼等皮膚問題;而太緊,會過度壓迫雙腳,造成肌腱和韌帶受壓迫而受傷,另外血液循環亦會受阻及引至痛楚。如果你是運動員,不合適尺碼的鞋更會導致足部痛楚,撐不到終點。 下期會繼續探討訂造選擇「合腳」鞋子其他注意之處。
- 2018-11-13
如何找一對「合腳」的鞋子? (下篇)
市面上充斥著林林種種的鞋,不同款式,不同功能,有時找一對「合適」的鞋,可能比找自己的伴侶更困難。其實,選擇「合腳」鞋的秘訣,運用一些常識,加上一點運氣,並不太難。以下是一些秘訣供分享: 不要只看牌子及款式,有時你的腳形並不適合此牌子的鞋楦形狀,勉強穿著只會徒生痛苦,得不償失。 不要以鞋子標示的尺寸為準,因為不同牌子鞋廠的尺碼標準都不同,以穿在你腳後的剩餘空間為準。 腳前掌及足趾位置在鞋頭內應有足夠的活動空間,前瑞內部距離應有半吋或(一隻食指闊度),鞋頭兩側不應給予足部有壓迫感。千萬不要相信「著著下就會撐闊鞋頭」的概念,現在買鞋子不需要磨合期的。 如是綁帶/魔術貼的鞋,穿鞋後一定要綁好鞋帶/貼好魔術貼才試走,感覺才會準確。 如果你是正穿著矯正鞋墊,建議選擇原裝鞋墊可以輕易取出的鞋,在試穿前,先放進你現正穿著的鞋墊,注意前掌的形狀與該鞋的形狀是否吻合。因為如鞋墊前掌形狀比鞋窄,有可能令足趾在穿著時磨擦鞋墊邊而導致雞眼、水泡等問題。 選擇鞋都應該看時機,一般建議在下午至晚上時間較為理想,因為在跑步或走路之後,足部會有微腫脹。 買鞋前應清楚穿著目的。一般而言,如是為了進行長跑訓練,長時間的運動等用途,建議選擇的尺碼比走路還要大半個至一個碼,減少長時間運動後足部因彭脹而造成的壓迫。 其實有很多的腳形或痛症都是由於穿著不「合腳」的鞋所致。如依照上述建議去購買鞋子,相信有助令走路及運動更為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