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由出生開始,身體各個部份處於成長階段。腳部於不同時期亦會出現變化。
出生期(0-6個月)

- 嬰兒的足部結構在出生期時,骨骼尚未成熟,沒有堅硬骨骼結構,主要是軟骨組織並不能承托身體重量。
- 足部由22塊骨骼組成,包裹著皮下組織及脂肪,以保護未完全發育的腳骨。
- 五趾長度相約,在這階段內足弓還未出現。
爬行期(7-10個月)

- 嬰兒爬行需要抬高並左右轉動頭部,還需要肩膊及手腕的力量去支撐整個上半身,因此有利於強化BB的手、腳、頸部的關節,並使腹部、頸部、四肢的骨骼關節和小肌肉得到鍛鍊,可促進骨骼生長,增強體力並為將來的動作打下基礎。
學行期(11-18個月)

- 當嬰兒爬行至一段足夠的時間,當心智、肌肉及神經的發展成熟時嬰兒使會站立,繼向踏出他/她們人生的第一步。大部份的嬰兒會在9-18個月大期間懂得行走。
- 由於幼童開始學習走路,下肢開始要適應承受身體重量,膝部在此階段會呈O形狀。
- 初學行的嬰兒,步態多是有如企鵝般外八字腳,走起來時左搖右擺,不太穩定。
- 合適的學行鞋設計應令嬰兒腳部在穿著時擁有抓地的感覺,在保護足部之餘,同時亦確保不會阻礙他們學走路。
- 不建議家長為了讓子女更快學走路而購買學行車。1999年一份大學的研究指出,嬰兒經常使用學行車較沒有使用學行車的嬰兒,在體格及智力上較低。家長只要適當地輔助,鼓勵嬰兒自己努力嘗試,他們自然而然地自己走路的。
穩步期(19-36個月)

- 在此階段走路漸趨穩定,而雙腳承受身體重量的時間亦相應增加。
- 幼童的足底會有一層較厚的脂肪遮蓋足弓,稱為「假扁平足」現象。另外,亦會有較明顯的後足外翻及X形腿。
- 鞋類的選擇方面,建議鞋後跟要堅固以承托足跟,鞋面的用料亦需透氣度高(例如採用超纖、牛皮等)減少真菌的感染機會,由於幼童的前掌較闊,鞋的足趾位置要夠寬闊,讓足趾有足夠的室間移動。
腳形變化期 (3-5歲)

- 幼童在此階段,足底的脂肪層漸漸吸收、消失,足弓開始出現。同時,後足外翻及X形腿的角度亦開始減少。
- 此階段家長將察覺到小朋友在跑步時有時會不穩,其中一個原因是X形腿令膝關節內側互相碰撞而導致的。
- 鞋墊的選擇,除了要有合適的足弓弧度外,亦要注意鞋墊的軟硬度。一般而言,用作日常走路的足弓承托鞋墊較堅硬,而運動用途的鞋墊物料較有彈性,為足底結構提供良好緩衝震盪能力。
- 為了讓幼兒骨骼結構健康成長,建議家長選擇中筒設計,加強對足後跟的控制,有助減少後足外翻及X形腿的偏差角度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