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啲跑鞋咁多功能,點解仲要用鞋墊? 跑步這種運動在現時注重健康的社會上漸漸成為潮流,很多人為了健康都會加入這一行列。但是,我們都經常聽到身邊的人在跑步時受傷,原本想追求健康最後卻反而受傷實為不値。其實跑步時的受傷並不是不能避免,除了正確的跑步姿勢外,一雙適合的跑鞋配合訂造鞋墊都能有效防止受傷。然而,一想到跑步時需要的用品,大多數人只會想起跑鞋,怱略了鞋墊的重要性。 現時市場上的跑鞋大致可從功能上分為三個類別:提供減震性、提供稳定性和提供運動控制三大類。提供减震性的跑鞋一般有較柔軟的夾層,使足部的受力均匀以便減震。這種跑鞋整體會較輕但同時稳定性亦相對較差,適合一般擁有正常足的人。提供稳定性的跑鞋則會在鞋底設有令受力均匀的塑料片(圖1)或在鞋内側有較硬夾層結構(圖2),以提供支撑力,預防足踝關節過度内翻造成扭傷,適合患有輕微扁平足人士。提供運動控制的跑鞋則比其他兩種跑鞋更堅硬而且較重,鞋底亦較硬,適合於為一些患有嚴重扁平足人士提供更強支撐和稳定性。 (圖1: 鞋底内的塑料片) (圖2: 内側加硬夾層) 而訂造鞋墊一般的功能都是提供減震性和稳定性。一般鞋墊都會擁有吸震性物料,質地亦較軟熟。而訂造鞋墊更會提供足弓承托,支撐足部内側避免足部過度内旋、下塌。 從表面上看,訂造鞋墊和跑鞋功能看似重叠,並不需要同時使用跑鞋和鞋墊。但事實上,使用鞋墊配合跑鞋絶對比單獨使用跑鞋更能有效保護足部。首先, 鞋墊是比跑鞋更緊密接觸穿戴者足部,擁有吸震性的鞋墊能提供額外避震功能,令穿戴者跑得更舒適。另外,雖然部份跑鞋都能提供稳定足部功能,但其實兩者原理截然不同。一般跑鞋要増加稳定性都會在鞋内則加硬,這様的確能防止足踝關節過度内翻。但是同時,足部在跑鞋内仍然有機會會出現内旋、足弓下塌的問題,這樣會令到足底的筋腱過度拉扯,做成一些如足底筋膜炎等痛症。尤其現時為了減輕跑鞋重量,部份跑鞋的鞋面亦很柔軟(圖3)。這導致跑鞋並不能控制足部在跑鞋内的活動,令上述問題更容易發生。相反,由於訂造鞋墊會根據穿戴者的腳形制造,所以會給予適當的足弓承托,防止筋腱因足弓内旋、下塌而過度拉扯。另外,由於足弓有所支撐,足底的壓力在跑步時亦會較平均分佈,不會只集中在腳跟戓腳前掌位置,這能避免腳跟戓腳前掌位置的軟組織受傷。 (圖3: 柔軟的構造難以提供良好控制) 總括而言,雖然部份跑鞋能提供稳定性,避免足踝關節過度内翻。但穿着跑鞋並不能完全避免肌肉及筋腱的過度使用而引致的受傷,尤其在減震性和稳定性方面,一般跑鞋只能二擇其一。而相反訂造鞋墊除了給予避震性外,也能提供足弓承托、平均足部壓力,減低軟組織受傷機會。因此,透過訂造鞋墊配合跑鞋才能為跑者們提供更全面的保護。
- 15/11/2018
脛痛症候群 (SHIN SPLINT)
脛痛症候群 (SHIN SPLINT) 脛痛症候群常見於剛運動過後的人士,尤其是於跑手之間十分常見。這疼痛主要由運動量的突然増加引起,例如平常不怎樣運動的人突然進行劇烈運動就有機會引起這痛症。 脛痛症候群是對脛骨附近的肌肉、肌腱、骨頭等組織發炎的統稱,脛痛症候群亦可根據疼痛位置再細分為脛骨前側疼痛和脛骨後側疼痛,脛痛症候群的發生原因是因為小腿的肌肉、骨頭過度的反覆使用。引起這痛症的因素有很多,通常由突然改變的運動習慣,例如運動的時數或強度的増加所引起。另外,穿着不合適的鞋如已過度磨損的跑鞋或承托力不足的運動鞋做運動亦會増加小腿肌腱受傷的機會,引致脛痛症候群。而患有扁平足的人士亦比擁有正常足的人士更容易患有脛痛症候群,因為患有扁平足的人士足弓會較低,在走路時小腿連接足部的肌腱因足弓下塌而被拉扯受傷,亦會引起以上痛症。脛痛症候群的症狀包括在運動過程中或在運動後小腿脛骨附近感到刺痛,在觸碰酸痛的部位時更會感到劇痛。 脛痛症候群的治療方法有很多,主要是患者需盡量休息,因脛痛症候群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肌肉/肌腱的過度使用,故患者應避免運動令肌肉/肌腱傷上加傷,通常建議患者休息幾個星期,待肌肉有足夠時間康復。除了休息外,患者亦可進行適度的拉筋伸展運動以緩解症狀。 除了伸展運動外,患者應注意自己穿着的鞋能否為自己提供足夠承托,患者應選有有堅硬的後跟胚和穩固的定型中底的運動鞋,以控制足部跑歩時的姿勢和提供足夠支撐。如患者的運動鞋已過度磨損則應該立即更換新的運動鞋,不可繼續穿着。而患有扁平足的人士可考慮配戴有承托力的鞋墊,改善足部的角度並穩定足部和踝部,減少肌腱拉傷的機會。
- 15/11/2018
扁平足會影響跑步嗎?
最近有跑步的朋友問我扁平足是否適宜跑步,因為他正正是有典型的扁平足腳形,站立時內足弓位置完全消失。他每當跑至30分鐘後便感到肌肉很疲累,跑步時的平衡力亦不是很好。究竟有扁平足人士是否不宜選擇跑步運動? 首先,要知道在行走/跑步時,會經過後跟著地→前掌著地→後跟離地以推進身體,這三個步態過程。而患有扁平足人士,整個步態過程會因為增加足部向內側傾斜的過量補償性活動,導致能源浪費。 由於關節是環環相扣,足部結構的橫向下陷,導致小腿過度內旋,增加膝關節的磨擦勞損程度,亦令髖關節附近的肌肉連鎖性地增加拉扯力,長遠影響下腰骨骼肌腱結構。 要有效預防或舒緩以上扁平足的負面連鎖性影響,謹慎選擇合適自己的鞋墊是重要的。良好設計的鞋墊,可以令足部於走路或跑步時維持一個正常/接近正常的步姿,從而減少不必要的能源損耗,及減少/預防對其他關節及組織的傷害。 針對跑步的鞋墊結構,除了後跟吸震物料外,適當的足弓承托力亦很重要,富有〝彈力〞的鞋墊結構,在前掌著地的步態中,有效吸收震盪;而在推進身體的過程中,提供回彈力,為跑手節省能源。 總括來說,雖然患有扁平足人士在跑步時會較容易引致關節勞損及肌肉創傷,但只要選擇合適自己腳形的跑步鞋及足弓承托鞋墊,配合足夠的足部伸展及力量訓練,亦可以跑得很健康。
- 15/11/2018
別忽視青少年成長期內脊柱變形 可影響心肺功能
脊柱側彎是主要發生在青少年期的脊柱變型問題,患者的脊柱因肌力不平衡、骨骼生長異常或不知明原因而變型。脊柱側彎不但影響外觀,嚴重的脊柱側彎更會導致腰背痛,甚致影響心肺功能。 先天性脊柱側彎是先天的脊柱變型,患者的椎骨在出生時未完全成型戓變型,令脊柱側向一旁。真正的發病原因不明,但普遍相信遺傳導致,研究指出女生患上嚴重脊柱側彎的比率遠高於男生。該種脊柱側彎患者在出生時不會有脊柱變型,在發育期間脊柱才逐漸變型。後天的脊柱側彎可能是姿勢不良所致的。 脊柱側彎一般脊柱側向一旁而令肩部、肩胛骨、盆骨傾斜,導致肌肉及肌力不平衡。外觀上,背面可見脊柱明顯彎曲,左右不平衡。另一方面由於脊柱側彎有機會引起盆骨傾斜,有機會引起長短腳。 治療脊柱側彎需視乎患者的側彎程度及發育進度。若脊柱側彎的度數介乎於10-25度需定期觀察,及早作出對策,以防止側彎惡化。而超過25度而且正處於發育期的患者則需要配戴矯形腰背架(如圖),以給予側彎方向相反的力,加以控制現況及防止側彎繼續惡化。 如側彎超過50度則需要透過手術來矯正。如患者同時間有長短腳問題亦應配合鞋墊,平衡雙腳長度,亦有助矯正側彎。另外不論是否患有脊柱側彎,亦應採取以下方法預防/避免脊柱側彎惡化: 1. 避免背部過度負重,學生應減少書包重量,並選用具護脊功能的書包。 2. 保持正確坐姿,腰背靠近椅背。 3. 多做伸展運動
- 15/11/2018
小心處理糖尿病腳 雞眼厚皮勿亂療
糖尿病患者除左需要注意日常飲食、控制血糖指數之外,足部護理亦不可忽視。若不妥善控制血糖,就很有機會引致「糖尿病腳」,嚴重時可令傷口潰瘍,或需截肢保命。但其實只要恆常檢查雙腳和及早處理傷口,便能大大減少截肢機會。 當血糖指數長期處於高企和缺乏控制的情況下,身體血液循環便會受到影響、神經線受到破壞 (神經麻木)、雙腳感覺變差,或會影響下肢肌肉正常運作。患者有時更會因此而未能察覺雙腳受傷,增加傷口受細菌感染的風險。不少糖尿病患者的雙腳更會因走路時壓力分佈不平均而導致腳底厚皮增生或生雞眼。若沒有妥善處理這些厚皮及雞眼,便會導致皮膚受損,演變成傷口。 不少人遇上厚皮或雞眼問題時都會選擇自行「操刀」,用刮刀批走厚皮或以雞眼藥水/雞眼貼治療雞眼。若以上方法使用不當,不單會令皮膚受損,繼而受細菌感染,令有關情況變得更複雜,令其部位更痛。所以雞眼厚皮切勿胡亂「自療」,應向專業人士求助。 其實日常足部護理並不困難,更不需要特別的醫療設備。為雙腳進行檢查時,應先清潔雙手,大家只需每日檢查雙腳腳面及腳底皮膚,留意是否有雞眼或厚皮增生,雙腳皮膚若太乾燥,可用潤膚膏保持皮膚健康。另外,腳趾之間需要保持乾爽,以免受真菌感染,引致灰甲及「香港腳」等問題。如發現腳上有小傷口,可用酒精消毒片進行簡單消毒然後貼上膠布。但如果傷口發紅發熱發腫,便需要盡快尋求醫生幫助。
- 15/11/2018
不幸患足底筋膜炎,點處理才適當?
足底筋膜炎在香港是很普遍的足患。運動員、患有扁平足、及職業需要而經常步行或站立的人士會較常出現。 足底筋膜是位於腳底的一組非彈性纖維組織,後端附在腳跟骨,前端則附在五個蹠骨頭關節,功能是在行走時提供適當的彈性,幫助在行走時吸收地面的震盪,從而調節足弓在步行時的形態,維持走路或跑步時的效率。 如足底筋膜在經過長年累月受到異常的拉扯,則可導致後跟部位的筋膜纖維被拉傷而容易發炎。發炎位置如長期缺乏適當的治療,例如足弓鞋墊承托及物理治療等,其纖維組織則有機會形成骨刺。 患有足底筋膜炎的人士一般在選購鞋墊時,都偏向選擇一些質地較軟的鞋墊,如矽膠墊。誰不知,很多時候會愈著愈疼痛,經矯形師檢查過後,發現其發炎情況非但沒有改善,反而更為嚴重。究其原因,是由於鞋墊物料太柔軟,令足底筋膜炎患處在行走時更加不穩,從而增加筋膜拉扯力而令傷患處擴大。 要恰當選擇鞋墊,應留意鞋墊後跟有否窩形設計、包覆後跟的,除了有效分佈壓力外,亦有助固定後跟,減少內/外翻的過量活動。更重要的是,鞋墊足弓應有適當的承托力,減少足底筋膜在行走時的拉扯力,有助受傷區域得到充分休息,有助痊癒。 關鍵是,何謂「適當」足弓承托能力?坊間有各式各樣的足弓承托鞋墊,要找一對符合自己足弓高度的鞋墊,確實需要有點運氣。而取腳模訂造矯形鞋墊,固然可以有效承托至所需角度,但製作需時,一般需要十天至兩星期左右。現時,市面上有一種即製熱塑矯正鞋墊,其物料是低溫(100℃內)下可塑變形,配試過程是用風筒/焗爐,將鞋墊物料變軟,之後放置足底,用矯正手法令鞋墊足弓適當定形。此鞋墊的好處是可即時提供「適當」足弓承托,幫助紓緩痛症,是不錯的鞋墊選擇。
- 15/11/2018
「對付」拇趾外翻的「法寶」之一
拇趾外翻在現今社會十分常見,尤其不少女士因為工作需要而穿着一些鞋頭較窄的高跟鞋, 更容易令變形情況發生。針對拇趾外翻的治療除了手術外,還包括使用一些矯形器具,而最常見的就是分趾軟膠。 一般市面上的分趾軟膠都是現成的,這種現成的分趾軟膠能有一定程度的防止持續腳趾變形,但是,根據矯形師對使用分趾軟膠患者的跟進,亦可得出這類分趾軟膠的缺點: 有大中細碼,但都不一定適合所有人的拇趾與二趾之間的距離,不適合的大小有機會引起不適 本身質地較軟、並不能阻止部分較嚴重的變形 耐用性不足,容易變軟變形 故此很多患者選擇不用這種矯形器。其實除了鞋墊可以訂造外,分趾軟膠也能訂造。 訂造分趾膠的好處: 根據患者拇趾與二趾之間距離製造,減少不適機會 使用物料質地較堅韌,更有效阻止變形 物料較耐用,不易變形
- 15/11/2018
O形腿!X形腿!唔駛驚?
有很多家長都很著緊子女成長是否健康,尤其是幼童初學懂走路後,下肢的變化在2至6歲會有很大差異。其中O形腿、X形腿現象更是我經常被問及的,藉此機會和各家長分享一下。 幼童在學懂走路後,約18個月至3歲的階段,膝部關節會呈「O」形狀態。家長不必擔心,絶大部份的幼童在此階段屬正常現象。只有極少數是因為骨科問題,例如先天小腿內彎、拘摟病等而引致。另外,過早「強迫」幼童學習走路,例如胡亂使用學行車,因下肢的肌力及骨骼結構仍不足以支撐全身重量,有可能令小腿骨骼慢慢往內彎曲,形成後天性的O形腿。 由3至5歲,膝關節之間的距離開始減少,漸漸變成另一種形態,即「X形腿」。X形腿是指如雙足站立時緊貼,膝部份會前後重疊。重疊程度4歲會較為明顯,直至6歲左右會變得和正常成年人一樣,即雙足在站立緊貼時,膝蓋之間應有一隻手指的距離。不可忽視的是,如幼童因家族遺傳、過胖等因素而有扁平足、後足外翻等,X形腿不會隨年齡增長而減少,反而可能會更明顯,建議家長及早帶幼童給矯形師作檢查,盡早作出適當的護理。
- 13/11/2018
有關中風引起的行走困難知多少
有關中風引起的行走困難知多少 現代人生活作息的不定時,不良的飲食習慣以及缺少運動都導致了「中風」年輕化這一問題愈趨嚴重,不少三、四十歳的人都曽經「中風」。「中風」會引起很多不同的併發症,嚴重的更有機會因「中風」導致死亡。而眾多因「中風」引起的併發症中, 因「中風」做成的行走困難是比較常見的。而以下會介紹導致行走困難的原因及治療方法。 「中風」,較正式的名稱為腦血管病變/腦血管意外,是指因腦部缺血而造成的腦細胞死亡。「中風」亦分為兩種,一種是由血管阻塞所造成的缺血性腦中風;一種是由出血所造成的出血性腦中風。兩者皆有機會造成腦部創傷。如果腦部負責下肢活動的部份受傷則有機會導致行走困難。而一般中風患者很容易跌到,原因是下肢肌肉因為腦部創傷而失去控制能力,足踝關節因重力而跖屈,令下肢長度増加,而下肢肌肉又無力在走路時將足部提起,在走路時就容易被揢到。而長期跖屈更有機會形成關節僵硬,令患者被揢到的機會増加。 因中風而形成的行走困難有幾種方法治療,首先在物理治療師協助下進行下肢的訓練,恢復對下肢肌肉的控制,重新學習走路。而另一方面,接受上肢的訓練並學習使用拐杖等附助步行的工具,以令患者更容易走路。而為令患者不容易因跖屈而跌到,患者需配戴腳托。一般腳托質地較硬,用於保持患者足部與小腿之間成90゜。而為増加硬度用以防止足踝跖屈,因此腳托會需要一定厚度,這令一般需要配戴腳托的患者難以穿鞋。 其實,要穿戴腳托就必需要一雙適合的鞋配合。首先,鞋内的深度要足夠深,另外鞋中原有的鞋墊最好能夠被取出,以確保鞋内有足夠位置容納腳托和患者的足部。最後,鞋的鞋口最好能大幅度打開,方便患者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