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底磨蝕幾乎每個人都會經歷過的。磨蝕速度取決於鞋底物料、活動劇烈度、穿著時間之外,腳部形態偏差,例如扁平足、高弓足等都有直接關係。 鞋底不同區域的磨蝕原因可以看以下的圖片參考,但不表示你鞋底磨蝕必然是只由於以下列舉一項或以上的因素,因為腳形、步姿外,還會因應痛症、長短腳及慣性重心等影響腳部著地的互相影響。 鞋底蝕到什麼程度便需要更換?一般來說,鞋後跟一側磨蝕1CM左右,或鞋底橡膠耐磨層已磨穿透至中底層,便應需要更換新鞋。有些家長會將『哥哥唔啱著的鞋俾細佬穿』,如該鞋底已磨蝕到以上剛才所說的情況,便不應該這樣做了,因為可能會令穿著者步姿不穩,容易跌倒受傷。 如果你發現自己的鞋,就算穿著不同牌子時,都有不正常的磨蝕,或損耗得很快,那要多加注意了。
- 2020-09-29
「點解訂造鞋墊要成2千幾元?」
有關一件產品的真正價值,你覺得是「平」或「貴」,或是「物有所值」,視乎你對那件產品的了解程度,是否符合到你心目中的期望。 例如一對大牌子的二千幾元的跑步神鞋,名牌包裝、搵全世界最TOP的跑手作全球性示範、加上限量搶購式行銷手法,令唔少跑友為了某程度上的虛榮感及好奇心而想方設法希望擁有一對。「因為身邊的跑友買左,我又想要一對」的心態,凌駕了理性地想「其實呢款跑鞋的設計及鞋楦形狀是否適合我」,在跑步界好普遍。至於「值唔值」,我先不在此再討論,遲些再另開文詳述。 說回訂造鞋墊的價值,有人將花園街幾十元一對的鞋墊拿出來問我:同樣是鞋墊,點解價錢同你訂造的比較相差咁遠?!要令人較容易理解,我舉出一個例子:同樣都係藥,點解在街邊藥房賣的跟醫生給的藥價錢可以相差咁多?事實上,每一隻訂造鞋墊的價值,包括了: 你看得見、摸得到的經過超過30個電腦加人手工序一層層建立的高質素物料而成的精緻成品; 你感受得到的由訂造鞋墊給予每一隻腳的最適當承托力、姿勢改善後的舒適感; 間接節省你其他因形態偏差、姿勢不當而導致的潛在醫療開支; 要做到以上的價值,最關鍵的要素是提供訂造鞋墊的專家是否具有足夠的知識、經驗及耐性細心度等等。坦白說,這個要素是我們訂造鞋墊的價值最大的部份。 「免費是最貴的」,有痛楚,與其胡亂試,估估下,倒不如一步到位搵專家去快速解決問題,才是明智的做法。
- 2020-08-01
『我明明無整親,點解最近膝蓋開始痛?』
我成日覺得,膝關節好似職場上的中層管理階層咁,成日承受由高層施加的,同時由下至上的壓力。長期的壓力往往會導致身心痛楚。膝關節是下肢一個大關節,有著大肌肉及韌帶固定,不易受傷。今次唔講急性(即創傷性)導致的膝痛,分享一下慢性的膝關節痛楚的主要成因: 🦵 骨關節炎 – 膝關節之軟骨勞損及退化引起炎症,痛位在膝內側較多; 🦵 臏骨炎(Patellar Tendinitis) – 臏骨筋腱發炎,經常跑上下坡、爬山運動員較常見此炎症,痛點一般在臏骨的下端位置; 🦵 髕骨軟化症(Chondromalacia Patella)- 髕骨背面覆蓋着一層軟骨,經過長時間的行走後,此軟骨很容易因大量摩擦刺激而誘發炎症疼痛,痛楚位置在膝前端及步行時髕骨咯咯作響(Popping),於上落斜坡時這些問題倍感嚴重。 🦵 髂脛束症候群 (IT band syndrome) – 位於下肢外側的髂脛束,因過度摩擦而引致膝關節外側痛楚及發炎腫脹,跑下坡時,痛楚會加劇。 以上是比較常見的慢性膝蓋痛。如我一開頭講,膝關節沒想像中那麼脆弱,大部份是由於工作上姿勢不當,例如搬運物件、長期在OFFICE坐,令膝關節屈曲太久、功能性長短腳、扁平足、X形腿等等導致。痛楚是結果,身為矯形師的專業便是透過力學檢查及電腦壓力分析,找出身體那個 / 那些位置出現問題,從根本解決形態及姿勢偏差,包括透過訂造矯形鞋墊、運動治療針對性強化肌力等,以紓緩,甚至預防未來再出現痛症的可能性。…
- 2020-07-22
青少年脊柱側彎是其中一種最困擾父母的問題
早期的側彎,如角度不大,家長一般較難察覺。在兒童發育期中,以下的情況家長會較易知悉其子女患有脊柱側彎: ❗️ 側彎的角度增加,令脊椎彎度及身體左右不對稱的特徵更明顯(例如高低肩、盤骨傾斜、一邊肩胛骨突出等),從後觀察子女在走路或坐在地上時會容易留意到; ❗️ 從『學童保健計劃』,或經其他有關專業人仕檢查; ❗️ 其子女反映上/下腰痛楚,或做某些動作引致不舒服 脊柱側彎不只是外觀的問題,其影響有機會導致: 😣 背部左右側肌肉不協調; 😣 容易疲累甚至產生痛症; 😣 補償性的盤骨傾斜導致功能性長短腳; 😣 扁平足及下肢結構偏差問題; 😣 較嚴重的側彎影響心肺功能; 😣 負面影響自信心及日常表現 一般而言,脊柱側彎的治療,根據其側彎的角度而有以下選擇: ✅ 物理治療 ✅ 脊醫治療 ✅ 脊柱側彎矯形腰背架 ✅ 運動治療 ✅ 中醫手法治療 ✅ 手術 (較嚴重情況) 脊柱側彎是一種較複雜的形態失調問題,單一專項治療是不足夠的。例如患有較明顯的脊柱側彎,除了需要矯形師提供訂造矯形腰背架外,亦要其他專業人士的參與,包括脊醫、運動教練等等。
- 2020-07-15
姿勢改善的重要性
最近有唔少人嚟搵我,話朋友覺得佢行路姿勢『怪怪地』,所以想檢查確認一下邊度出現問題。 在站立時,最常見的形態問題,包括後跟傾斜、膝關節X形、內足弓偏低,甚至消失、『假肚腩』(盤骨前傾)等; 在行走時,最常見的問題是,內/外八字腳步態、高低肩、拖步、足尖走路等。 以上的問題,涉及的不只一兩個關節,或一兩組肌肉,而是整個足部或下肢結構出現偏差而導致的連鎖反應。即是說,如果將人體比喻成一輛車,我的工作就是要搵出邊粒螺絲或邊組零件出現問題。 就算是用了訂造鞋墊,肌力不足,或是核心肌群不平衡,都不能有效真正改善到站姿及步姿。因此我會安排每位訂造鞋墊的患者,予我們的資深運動教練在本中心的運動房進行一次免費的運動評估,建議針對性的強化及伸展動作。最重要的,是患者本人都要有心持之以恆地靠『被動式』的訂造鞋墊及『主動式』的適當運動,從根本上改善自身結構及姿勢。改善姿勢,一定要由改善身體偏差形態開始。有不少人有痛症,例如腰痛、膝頭痛、腳底痛等,試過找不同專科做治療,但過了一天又再痛番,不斷咁樣循環,斷唔到尾。呢啲情況,大多是由於沒有找到痛症的源頭,即是『行路姿勢差』、『結構異常』的主因。 以下是其中一位透過上述方式去解決腰背及腳跟痛的患者。經過2個月左右,背肌力量有改善,而盤骨前傾的角度亦已減少,而痛症因此而紓緩了。對我而言,這是一個具鼓勵性的結果,因為我的目標不是只解決問題,而是希望透過雙管齊下的方式去避免將來再發生相同的問題,甚至希望行路跑步都比以前的自己更好。 如果你的痛症已經陪了你好耐,如果有人批評你『行得唔好』,可以考慮搵我,我會俾一個客觀的答案你,幫你解決。
- 2020-06-17
『腰痛、腳痛左咁耐,點解仲未好番?』
有為數唔少的人見到我第一句問我此問題。事實上,一般問這一類問題的人,有痛症第一個找的不是我,而是其他專科:醫生、物理治療、中醫、跌打等,試過幾種不同治療後,才會想到鞋墊,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去找我。 『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這概念仍在香港很普遍。但要知道,凡涉及腰背、下肢痛症,尤其是在走路、運動時才發作的,痛楚代表著一個警號,是其中一處或以上的源頭形態偏差,導致姿勢不良而連鎖性引發。 其實有很多治療師都已透過治療幫患者紓緩痛楚了,但過不了兩三日後,由於患者姿勢本來就不太好,例如有扁平足、腰椎彎曲角度過大等,令放鬆了的肌肉、關節附近組織再度繃緊,痛楚又復發。治本的方法是,從根本改善姿勢,令走路力線變為正常,關節肌肉活動能力改善,自然長期下來,痛楚可有效紓緩。 而矯形鞋墊是患者在行走時,透過鞋墊內施加的矯正角度,將足部著地時的『力』推回一個較正常的位置,結果是令足部,以致整個身體結構都行得『靚左』。 一對有適當矯形效果的訂造鞋墊是物有所值的。最重要的是,尋找到痛症的根本原因,從源頭改善,才不會白白浪費了金錢及時間,不斷循環地原地踏步。 如果你的痛症已經有一段日子,建議試試找矯形師幫你詳細檢查本因,對症治療,避免走更多的冤枉路,錯過了治療的黃金期呀。
- 2020-04-29
有關鞋墊的10種錯誤概念 (下)
6. 鞋墊著到對腳唔痛就唔再穿著 功能性鞋墊的穿著目的,是要改善你行走的姿勢,痛症才會改善。有一日行路無再無痛,很多人以為好番,但係事實上腳形仍有偏差,即是扁平足等問題仍然存在。停用鞋墊,行一陣姿勢又差番,咁樣痛症會容易返發的。最好的在穿著鞋墊時,如果痛症減少,就要開始做一些下肢肌力強化運動,以慢慢減少足部對鞋墊的依賴性。 7. 先買鞋才配鞋墊,還是先配鞋墊才買鞋? 鞋墊是按穿著者的需要目的而選擇,即是在購買現成或訂造鞋墊的過程中,要考慮的首要應該是『點樣的鞋墊設計才合適我?』。選擇了鞋墊後,才去找一對可以放得放的鞋,才是合理的次序。 8. 我朋友著某牌子的鞋墊著得舒服,我跟佢買 一句講晒:佢著得舒服唔代表你都著得舒服。同一道理,某牌子比賽跑鞋,只因世界級跑手又著,身邊的跑友又著,一窩蜂地去買,有不少之後對腳著到腳痛嚟搵我問點解。每人腳型不同,肌力不同,步姿亦不同,同一款鞋或鞋墊肯定不可能符合每個人的情況。最簡單的,可以試穿,有不良反應就要停用,或找專業人士檢查一下。 9. 某店舖用加熱定型方式幫我造左對訂造鞋墊,話係矯到腳形。 加熱定型的意思,即是指鞋墊本來有一個基本形狀,或是像一張紙咁扁平狀的,經過熱風鎗或焗爐加熱後,可有限度地改變形態,根據腳部而定形。感覺上好像是按腳形訂製,及可即時俾到個客,但從足科矯形的角度看,提供力學矯正的效果比較差,及鞋墊壽命會較短。如果希望獲得一對真正矯形的鞋墊,直至現在的技術,都是需要套取腳模,交到工場製作,完成後送回中心配試。經過上述過程造出來的鞋墊一般都是承托力及其壽命為最理想的。 10. 腳痛著鞋墊後就會唔再痛 這個是有不少人對鞋墊的『合理的期望』的落差問題。腳痛穿著合適設計的鞋墊是有助減少痛楚,但要清楚痛楚的原因可以包括組織累積性勞損而發炎、肌力不足而導致姿勢不當受傷、足部某區域長期受壓等。只靠鞋墊是有用,但不足夠,需要配合其他,例如物理治療、運動鍛鍊、穿著合適的鞋類等等去一併幾管齊下去改善。
- 2020-04-29
有關鞋墊的10種錯誤概念 (上)
1. 鞋墊愈軟愈舒服 軟身的鞋墊,踩下去的第一感覺,99%的人都會覺得好正。正常腳型或有些許扁平足的人,不論本身有無痛症,穿著後起初數天會感覺舒適,但有部份人卻會之後愈著愈痛。原因是軟身的鞋墊提供了一個不穩定的接觸面給穿著者,容易令足部結構,以致步姿左右擺動。如足部有受傷組織,例如足底筋膜炎等,當走路時加大足底關節活動,會令傷患加劇,增加痛症。事實上,來我中心的客戶不少痛症都是穿著過軟身的鞋墊而造成。 2. 要買大一號的鞋去放鞋墊? 如果買大些鞋去放鞋墊,有兩個問題:第一,買大一號的鞋,會令鞋前掌翹步位易與腳不合,即腳址要更用力才可以屈起鞋前掌走路,這樣腳趾及前掌底部會容易產生痛症或變形問題 (如圖);第二,就算大一號鞋內空間大左,但鞋內深度淺左,即鞋後跟有機會包裹不到腳後踭,即容易會有“甩踭”情況出現。 3. 鞋墊愈貴,功能愈好 有時聽到個客埋怨:『我對鞋墊花左成千元買返嚟,唔知點解都會著到腳痛?』 這是一個不合邏輯的思考錯誤:鞋墊愈貴,就會著得愈舒服?貴價鞋墊,可能因為是外國名牌,用料靚,來貨價高;亦可能因為是包裝宣傳華麗,低成本的產品包裝到高價出售;但鞋墊不是手袋,某程度上是一種功能性產品。功能性是指製作物料、形狀都對穿著者有直接的關係。事實上,我見到坊間有不少價錢大眾化的鞋墊,性價比都很不錯,並非愈貴愈好的。 4. 哥哥/姐姐對腳大左,留返對鞋墊俾弟弟/妹妹著 這個概念,跟(大嘅著完的鞋留俾細嘅穿著)差不多。要知道,每個人的腳型肥瘦都唔同。哥哥當時啱著的,到弟弟穿的時候,可能因為腳形,例如扁平足的程度不同時,俾佢穿著可能會導致不適或壓力點出現的情況,而且,對鞋墊已經穿著一段時間後,已經有若干程度的損耗,不值得節省這些金錢在功能性的產品上。 5. 鞋墊著到爛左才買對新的 很難一概而論鞋墊要穿著幾耐才需要更換。一般現成鞋墊穿著壽命為幾星期到一年左右,而訂造鞋墊會久一點,大概1-2年左右,不過會有很多因素影響:鞋墊的物料、穿著者的體重、穿著的目的、穿著的頻密度等等。有很多人覺得著到爛左才買對新的,但這個不是一個很好的指標。鞋墊一般是有某個功能價值的,例如是吸震、承托、增加接觸面以保護足部等等。如穿著到某個時刻,感覺到有關功能消失,痛症回來等等,可能是時候換鞋墊了。其實最好的做法是帶回鞋墊給相關的專業人士評估是否仍合用。
- 2020-04-23
最令我心痛的是,不是見到客人穿著不合適的鞋墊,而是穿著一對『扮訂造』的鞋墊。
昨日有個客嚟檢查。我在這裡想說的重點不是他的症狀,而是他現正穿著的鞋墊。 『我早兩個月去左XX度訂腳整左對鞋墊,但係到依家都著得唔舒服,唔知點解?』 他攞左隻鞋墊比我睇(如圖)。 我看左一眼:『佢點樣同你整?』 『佢望左我隻腳,扭兩下,再放一張紙入塊板幫我印對腳印出嚟,之後隔2星期就俾左呢對鞋墊我。』 我無言。 我苦苦經營了這檔口仔都已11年,最低限度都知道做生意點都要有一個底線,其中一個就是要『過到自己良心』。唔講什麼商品條例,拿一個現成外殼(啤上字的,要開模具大批量生產才會有的),貼上面層,仲要客人等兩星期就完成,仲要客人俾訂造鞋墊的價錢,仲要係著得唔舒服,點解可以咁樣? 這是什麼道理?這種欺騙行為,不單只傷害到個客,亦傷害到我們這個行業,令人以為訂造鞋墊就是那麼兒戲的過程,輕易抹殺掉我們一直以來的堅持及努力。 或許有很多人,甚至是醫生或治療師,認為鞋墊只是一個簡單的賺錢工具,只是有個足弓支撐一下,『包裝』一下就可以賺個一兩千圓。如果如此簡單,那我仲點解要繼續堅持訂造鞋墊服務? 別人怎麼做我控制不到,我能做的,就盡力做到更好,幫到人之餘問心無愧。如果你們懷疑自己在其他地方訂造,正在穿著的,不是真正取腳模造的『訂造鞋墊』,可以將你們的鞋墊正反面拍個照,PM或WHATSAPP俾我,我幫你睇。你們真金白銀買的鞋墊,我都衷心希望能物有所值。